孤独症儿童的“刻板行为”
来源:水母网 作者:艾萧 冯红
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,有的孩子喜欢看转来转去的物体、有的孩子经常旁若无人的自言自语、还有的孩子无论春夏秋冬只穿同一双鞋子。类似这种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行为还有很多,上述的几种行为都属于刻板行为,这些行为通常是长期重复地且不具有或是具有极小的社会性意义。狭隘的兴趣和重复的刻板行为,常常是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之一。很多家长也都很疑惑,自己孩子的某些行为算不算是刻板行为呢?
一、语言上的刻板行为
1、孩子经常性的重复某句话。也许是电视中的一句广告语,也许是动画片忠的一句台词,也许是不分场合地重复地哼唱某段旋律,也有可能是不停地嘟囔自创的怪异语言,看起来像在自言自语。
2、不能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。如孩子想要喝奶说“neinei”,想要小便时也说“neinei”,想要玩玩具时还是说“neinei”,无法正常的表达,只能靠大人去猜。通常情况下出现类似的表现往往跟孩子的认知理解有很大关系,还需要一定词汇量的累积。
二、动作上的刻板行为
经常不合时宜地表现出歪头、斜眼看、拍手、看手、转手、玩弄手指、尖叫、身体转圈、甚至用头撞墙的行为。一般这类自我刺激型的刻板行为比较明显,可以很容易的进行区分。
三、异常的感知觉兴趣和依恋
1、部分孤独症儿童有相对固定的异常兴趣和过分依恋物。如文章开头提到的一年四季只喜欢穿同一双鞋,或者所有的玩具都要绿色,喝奶只喝同一种品牌同一种包装的奶。
2、如无论何时何地手里一定要攥着一把叉子,强行拿走会哭闹不止等。
3、对物品的气味和质地有着特殊兴趣。不管是吃的、穿的、用的还是玩的,拿起来都要先放到鼻子前使劲儿闻一闻。
四、相对固定和死板的思维模式
1、任何玩具都摆成一排,无论是汽车还是积木,亦或者是书本一类的物品都要整齐地排列成一排,打乱顺序随意摆放会引起孩子的极大情绪波动。
2、孩子要按照固定的顺序摆放彩笔,按照固定的线路回家,一旦改变就大哭大闹。
3、孩子从不在除了自己家之外的地方上厕所,宁愿拉尿在裤子里。
五、难以接受新的游戏规则和不同的游戏结果
1、游戏规则一旦更改便难以接受,甚至放弃继续游戏。
2、在竞技类游戏中只允许自己赢,同伴赢得比赛会大发脾气。
以上五种便是孤独症儿童常见的刻板行为分类。看到这,相信很多家长也许会疑惑:人们经常提到的强迫症是不是类似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呢?
其实,两者之间的确有类似之处,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,强迫症患者在重复行为的过程中,明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、为什么这样做、以及自己行为的异常,并为此感到焦虑。而孤独症的孩子在重复行为过程中,并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意义,并且乐此不疲地进行着。所以,两者不能混为一谈。